诚如观点

诚如研究 | 探讨AI生成图片的版权归属

2025-04-14 8

如今,AI生成图片已走向大众视野,成为艺术创作乃至商业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这一技术革新也引发了版权归属的核心争议,当人类与算法共同参与图片创作时,谁应享有图片的著作权?202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王某诉科技公司AI图片侵权案”中,法院首次明确认定,若用户在AI生成过程中通过关键词设置、参数调整等行为体现了“独创性智力投入”,则其生成的图片可以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一判决突破了传统“人类中心”的版权框架。但AI生成图片的版权争议还未终结,面对这一复杂图景,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法律争议、国际法律差异的交叉分析,来探讨揭示AI生成图片版权问题的多维性。
 

 
本案中,原告王某系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者。2024年5月17日,王某在小红书平台发布使用“某AI”APP创作出一篇图片作品笔记。平台截图显示,该笔记有3.5万点赞、6478收藏、661条评论。2024年6月20日,王某发现被告科技公司未经许可将其用于AI绘画训练营的商业宣传,该宣传广告中引用图片与自己用AI创作的图片一致。
案件审理
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内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创作成果保护的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而非思想或者创意本身。
本案中,王某在AI生成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撰写、输入和调整,对图片的参数、光影效果等进行了控制,展现了其构思、创作技法和审美选择,体现了个性化表达,凝结了智力劳动成果。因此,该AI生成图片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应受到保护。
武汉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使用被诉图片作为配图并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上用于发布网络推广宣传,使公众可以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涉案图片,侵害了王某就被诉图片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侵权责任。日前,该院酌情确定武汉某公司赔偿王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4000元。一审判决作出后,双方均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1、AI在图片生成中的作用界定
在AI生成图片版权归属的争议中,对AI在图片生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精准界定至关重要。一方面,AI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质是执行指令的算法。在AI生成图片的过程中,AI软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其输出结果完全依赖于用户输入的指令和参数。用户通过关键词描述、风格选择、参数调整等方式,引导AI生成符合其需求的图片[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AI仅仅是辅助人类完成创作的工具,类似于画笔或Photoshop等软件。AI的作用在于将用户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而真正的创作者仍然是人类用户。
另一方面,AI算法的复杂性和自主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创作过程。在讯飞绘文些AI绘图软件中,即使输入相同的关键词,每次生成的图片也可能存在差异[2]。这表明AI算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创造性,能够在用户设定的范围内自主生成图像元素。AI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学习和优化,不断提升其生成图片的效果。因此,也有观点认为,AI在图片生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作性,应被视为共同创作者或至少享有部分版权。
2、“独创性智力投入”的认定标准
“独创性智力投入”是判断AI生成图片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的核心标准,也是AI生成图片版权归属争议的关键所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在“王某诉科技公司AI图片侵权案”中,明确指出王某通过关键词设置、参数调整等行为对AI生成图片进行了控制和预见,反映了其构思、创作技法和审美选择,体现了个性化表达,因而认定其对该图片具有“独创性智力投入”。然而,“独创性智力投入”的认定标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模糊之处[3]
如何量化“独创性智力投入”的程度是一个难题。在AI生成图片的过程中,用户的智力投入程度可能差异很大。有些用户只是简单地输入几个关键词,而有些用户则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精细的参数调整和风格选择。如何区分用户的“独创性智力投入”与AI算法自身的“创造性”也是一个挑战。AI算法的复杂性使得其在生成图片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机性。如何判断图片的最终效果是源于用户的智力投入还是AI算法的自主生成,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1、美国对AI生成图片版权的认定
美国对于AI生成图片的版权认定,强调著作权法中“人类作者”的传统要求。根据美国版权局的现行政策,版权保护仅限于由人类创作者创作的作品,而不包括完全由人工智能独立创作的作品。如果AI生成的图像中包含了人类作者的创造性贡献,例如人类作者以足够有创意的方式选择或安排AI生成的材料,或者对AI生成的图像进行了修改以符合版权保护标准,那么这类图像是可以受到版权保护的。未来美国可能需要在法律上探索是否为AI生成的作品提供特殊的版权保护,尤其是在AI创作领域中有较大人类参与的情况下[4]。2023年3月美国版权局(USCO)在一次判例中指出,由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Al模型所产生的影像将不受著作权保护,理由是所有“传统作品所定义的元素”均由AI技术执行,因此给予指令的人类和没有自我意识的AI都不能拥有著作权。但这也留下了一定解释空间,并没有成为新的法令条例。
2、欧盟对AI生成图片版权的认定
欧盟法没有特别明确解释何谓“作者”,但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欧盟一直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著作权制度。例如,在《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知识产权》这一文件中,欧洲议会指出,为了“遵守与自然人有关的原创原则”,“并且由于‘智力创作’的概念涉及作者的个性”,所以应当认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主创作的作品不符合版权保护的条件”。
在司法判决中,欧盟法院也一再强调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仅限于人类。例如,在“标准出版社案”中,法院明确指出:“只有人类创造受到著作权保护,这包括个人使用相机等技术协助的创造。
3、韩国对AI生成图片版权的认定
韩国早在2023年发表了《实现版权强国的四大战略》。其中明确提到,韩国将不允许对未经人类创作的AI生成内容进行版权登记。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曾表示,只有“明显反映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品”能登记著作权,人工智能在没有“创造性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生成的内容不能登记著作权,创意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部分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除外。该部还指出,人工智能内容领域的公司必须确保,版权所有者在其作品被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时得到公平的补偿,这些公司还应当致力于预防版权受侵犯事件,避免人工智能生成与现有作品”相似或雷同”的作品。该部也建议著作权所有者采取措施避免自己的未经允许被使用,包括明确声明禁止将作品用于AI创作。
 
 
商业化AI生成图片也带来了诸多版权风险。如果某公司AI生成图片侵犯了他人已有的版权,如使用了受版权保护的图像元素或风格,那么商业使用者将面临侵权诉讼的风险。由于AI生成图片的创作过程相对复杂,商业使用者很难完全确保其生成的图片不侵犯他人的版权。很可能会面临AI软件开发商的版权限制。一些AI绘图软件可能在其用户协议中规定,用户使用该软件生成的图片仅限于个人用途,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果商业使用者违反了这些协议,可能会面临软件开发商的追责。如果商业使用者将AI生成图片用于特定领域,如商标注册,可能会面临审查风险。商标注册机关可能会认为AI生成图片缺乏独创性,难以起到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从而驳回注册申请。
因此律师对商业使用者和权利人提出的建议是:
(1)确保输入AI的素材已获得相应授权,避免使用他人的版权内容。
(2)若是权利人自行创作,应记录关键词调整、参数设置日志,保存生成过程中的中间文件,确保证据链条完整,以证明独创性智力投入。
(3)创作者应及时对AI生成内容进行版权登记,并保存原始数据。
 
结语
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版权法可能会在现有的框架下做出一定调整,以适应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因此,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建立AI生成图片版权登记制度、加强版权保护力度,将有助于为创作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保障,并促进AI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程.AI主体及生成物版权性问题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4):42-50.

[2]贺琛,李秋湄.人工智能时代AI新闻作品版权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展望[J].传播与版权,2024,(11):107-110.

[3]张淇,张潼.生成式AI生成物的版权风险及规制路径建构[J].互联网周刊,2024,(06):20-22.

[4]蹇昶.AI生成技术对版权治理的挑战与立法回应[J].出版广角,2023,(24):28-32.

 

免责(无图片).png

 

undefined

地址(浙窑).png